牛肉骨頭和糊糊
牛肉骨頭和糊糊
牛肉骨頭的煮法一般是頭一天的下午四點鐘開始將買來的牛骨架子清洗下鍋,下鍋前將大棒子骨(前后腿骨)骨髓取下,上了歲數的人用以熬制油面茶,其余骨頭剁成小塊下鍋,然后以慢火文煮,邊煮邊搭濾血肉浮沫。一般情況,其火力以在鍋的表面看不見湯的劇烈沸騰為妙,待浮沫搭濾干凈,然后繼續以文火慢煮,直到第二天早晨五點開門營業為止,先后持續時間十三個小時左右。在長時間文火浸煮下,牛骨湯清亮透明,有一絲淡淡的黃色,清早穿過南門大街濃郁的香味大老遠就能聞見,那些準備燴菜的人頭一天就放好家什,讓掌柜的盛上剛開鍋的肥湯和燴菜的牛肉。清亮的牛骨湯營養價值極高,是天然的補鈣劑,也是那些傷筋動骨的病人最好的營養品。自家的小鍋無論怎樣也做不出那種效果。
糊糊來源于古代的肉羹,做糊糊的原湯是帶骨髓的羊骨頭熬成的。其做法是將羊肉切碎成小片,摻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湯燜焌 ,成糊狀稀粥。調料以胡椒為主,突出一個“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開鍋,經過數小時熬煎,回味無窮。吃起來香噴噴,辣呼呼,熱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適。
作為一個地道的岷縣人,冬日里嚴寒的一天,一定是從一碗溫暖的糊糊開始的。一碗糊糊,一碗湯子,再加點肉,相信肯定會被一股溫暖包圍,只可以說是岷縣人嚴冬里最溫暖的愜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