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黃芪
黃芪,又稱“綿黃芪”、“箭芪”,古時叫“黃耆”,它是甘肅名貴中草藥之一。黃芪是一種屬于豆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為栽培,亦有野生的.它在我國因其原植物和產區的不同,一般分為黑皮芪、白皮芪、紅芪三類,甘肅黃芪屬于白皮芪。
野生黃芪性喜陰涼、干燥,適合于砂質土壤和晝夜溫差較大的條件,海拔約在二千多米,無霜期較短,晝夜溫差較大,土壤又很適宜黃茂生長。因而,這里所產黃芪,外皮呈土褐色、網紋明顯、體輕而粉性大、氣味香甜,是黃茂之中佼佼者,故稱恒山黃蔑,也有叫“正北芪”的。近年來,在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也先后發現野生和栽培的,如稱多花黃芪、云南黃芪、武漢黃芪、梭果黃芪、金翼黃芪等。這些,在不同地區作為藥用,其形狀與黃芪近似。
黃芪用于中藥,歷史悠久。我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把黃芪列為上品。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黃芪:“潤奢者長也,黃者色黃,為補者之一長,故名黃芪”。在《藥性歌訣》中說:“黃芪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表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膚無力、脾虛泄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宮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由于黃芪能防止肝糖減少,對肝臟有保護作用;有利尿、降壓的作用,并且它能防止擴張血管、改善血行,使久壞的肌肉細胞恢復活力,所以.它又能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癰疽等疾病。但是,凡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癥者,不宜服用黃芪,如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干、唇燥、咯血等癥狀者,也不宜單獨服用黃芪,因為黃芪是一種溫補性的藥物。